依托古建筑农村文化阵地有“乡情”
时间:2015-06-10 浏览数:1899 【关闭页面】
3月14日,江油市重华镇黄公祠内,64岁的梅文杰老人不住地挽留前来采访的记者,“等下这里还更热闹,学生放学要来上网查资料,女娃子些还要来跳坝坝舞。”黄公祠是重华镇的一处历史建筑,如今被该镇开辟为当地文化活动中心。
 这样的“黄公祠”在江油、广汉、隆昌、犍为等地还不少,各乡镇正试探将浓郁历史文化和乡情的历史建筑开辟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重振人气黄公祠“变身”文化殿堂
“这是清末重华镇正亨利油酒局的招牌,那时的重华镇可是剑阁、梓潼、江油三县交界的重镇……”黄公祠里,梅文杰兴致勃勃地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讲解。
游客李冬青一手抚摩着装着各式老票据的玻璃柜子,一边感叹:“老梅的收藏,既有看头,又能帮助了解当地历史。”
在重华镇,梅文杰可谓远近闻名。一方面,60多岁的他自学成才,搞起根雕创作;另一方面,他倾毕生之力收集了很多能展示重华历史的珍贵藏品。不过,一直以来,老梅都苦于自家房子太小,放不下这些“宝贝”。
2008年,老梅的“苦恼”终于得到解决。重华镇政府将镇上的文化活动中心设2008年,老梅的“苦恼”终于得到解决。重华镇政府将镇上的文化活动中心设在了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黄公祠,里面除辟有民俗陈列室、群众阅览室、演艺舞台等场地外,还免费为他提供了一个“梅氏民俗陈列室”。重华镇副镇长张政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没什么可看可玩的。“可现在来这里,既可开展文化活动,还可看根雕、了解历史。”
古为今用 包公庙云集快乐热点
咿咿呀呀的二胡、叮叮咚咚的扬琴、清越的笛声……刚踏进广汉市金轮镇包公庙,一阵热闹的民乐传进耳中。金轮镇金鑫艺术团团长洪旗正挥舞双手,激情地指挥着乐队排练。“包公庙是我们排练的‘大本营’,已经坚持了5年。”
金轮镇文化站站长陈义云告诉记者,2009年,金轮镇群众自发组织的民乐团、川剧协会、秧歌队、腰鼓队等相继成立,但在哪里开展活动却成了一个难题。这时,占地约10亩的包公庙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金轮镇的包公庙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又处于该镇核心地带,历史文化特色浓,群众参加活动较为方便。陈义云便与包公庙管理方商量后,将此地开辟为部分文艺团体的日常活动场所。几年前,当地群众还在包公庙内建起了一个书画工作室及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剧院。
群众文艺团体‘入驻’包公庙后,带旺了这里的人气。”陈义云告诉记者,去年年底,金轮包公庙民俗“上九会”被列为广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公庙也于今年2月被列为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